PyTorch 是由 Facebook(现 Meta)开发的开源深度学习框架,以动态计算图、简洁 API 和强大的 Python 集成著称,是科研和工业界实现深度学习模型的主流工具之一。

一、核心认知(1 天):先搞懂 “为什么学” 和 “基础概念”

1. 核心优势(明确学习价值)

  • 动态图优先:代码编写与 Python 逻辑一致(如写 if/for 直接控制流程),调试直观,适合快速迭代。
  • API 简洁:贴近 Python 语法,入门门槛低于 TensorFlow,新手易上手。
  • 生态丰富:配套工具链完善(数据处理 TorchVision、自然语言 Hugging Face Transformers 等)。

2. 必学基础概念(不纠结细节,先建立认知)

概念 作用 类比
Tensor(张量) 核心数据结构,可理解为 “高维数组”(0 维 = 标量、1 维 = 向量、2 维 = 矩阵) 相当于 NumPy 数组,但支持 GPU 加速
Autograd(自动求导) 自动计算张量的梯度,是反向传播的核心 不用手动写导数公式,框架帮你算
Module(模块) 封装神经网络层的类,方便构建 / 管理模型 像 “乐高积木”,每个 Module 是一块积木,拼起来就是模型
GPU 加速 用 cuda() 把 Tensor / 模型移到 GPU,大幅提升计算速度 用 “超级计算机” 代替 “普通电脑” 跑任务

二、基础实操(3 天):动手写代码,掌握核心工具

目标:能用 PyTorch 实现 “数据加载→模型定义→训练→预测” 的完整流程,推荐用 Google Colab(免装环境,直接用 GPU)或本地 Jupyter Notebook。

Day 1:Tensor 与 Autograd(核心数据操作)

  1. Tensor 基本操作(类比 NumPy,重点记差异)
    • 创建:torch.tensor()(手动传值)、torch.zeros()/torch.ones()(全 0 / 全 1)、torch.randn()(正态分布)。
    • 设备切换:x = x.cuda()(移到 GPU)、x = x.cpu()(移回 CPU)。
    • 常用运算:x + y(元素加)、x @ y(矩阵乘)、x.view()(改变形状,类似 reshape)。
  2. Autograd 核心逻辑
    • 开启求导:创建 Tensor 时加 requires_grad=True(如 x = torch.tensor([2.0], requires_grad=True))。
    • 计算梯度:先算损失(如 y = x**2),再执行 y.backward(),梯度会存在 x.grad 中。
    • 禁用求导:用 with torch.no_grad(): 包裹(测试 / 推理时用,避免浪费资源)。

 

练习:写一段代码,计算 y = 3x² + 2x + 1 在 x=5 处的导数(答案应为 32)。

Day 2:数据加载与模型定义

  1. 数据加载(Torch.utils.data)
    • 核心类:Dataset(自定义数据集,需实现 __getitem__ 方法)、DataLoader(批量加载,支持打乱、多线程)。
    • 示例:用 TorchVision.datasets.MNIST 加载手写数字数据集,用 DataLoader 按批次读取。
  2. 模型定义(nn.Module)
    • 步骤:1. 继承 nn.Module;2. 在 __init__ 中定义层(如 nn.Linear 全连接层、nn.Conv2d 卷积层);3. 实现 forward 方法(定义前向传播流程)。
    • 示例:定义一个简单的全连接网络(输入 784→隐藏层 256→输出 10,用于 MNIST 分类)。

Day 3:训练与优化(核心流程)

  1. 核心组件
    • 损失函数:分类用 nn.CrossEntropyLoss(),回归用 nn.MSELoss()
    • 优化器:torch.optim.SGD()(随机梯度下降)、torch.optim.Adam()(常用,收敛快)。
  2. 训练循环模板(必背)
    python
    运行

三、实战巩固(2 天):用小项目落地,强化记忆

选择 1-2 个简单项目,重点是 “复现流程”,不追求模型复杂度:

项目 1:MNIST 手写数字分类(入门首选)

  • 目标:用全连接网络或简单卷积网络(nn.Conv2d+nn.MaxPool2d)实现,目标测试准确率≥97%。
  • 重点:熟悉数据加载、模型定义、训练循环的完整链路。

项目 2:简单回归任务(如房价预测简化版)

  • 目标:用 nn.Linear 构建回归模型,预测输入特征对应的连续值(如用随机生成的 “面积、房间数” 预测 “房价”)。
  • 重点:理解回归任务与分类任务的差异(损失函数、评价指标)。

四、查漏补缺(1 天):解决高频问题,补充关键细节

  1. 高频报错与解决方案
    • RuntimeError: Expected object of device type cuda but got device type cpu:Tensor 和模型不在同一设备(统一用 cuda() 或 cpu())。
    • AttributeError: 'NoneType' object has no attribute 'grad':没加 requires_grad=True,或没执行 backward()
    • 梯度爆炸 / 消失:初期可忽略,先保证流程跑通,后续再学 Gradient Clipping 等技巧。
  2. 关键细节补充
    • model.train() vs model.eval():训练时用前者(启用 BatchNorm 更新、Dropout 随机失活),测试时用后者(固定 BatchNorm 参数、关闭 Dropout)。
    • 模型保存与加载:torch.save(model.state_dict(), "model.pth")(保存参数)、model.load_state_dict(torch.load("model.pth"))(加载参数)。

五、学习资源推荐(高效避坑)

  • 官方教程PyTorch Quickstart(最权威,代码可直接复制运行)。
  • 视频教程:B 站 “跟李沐学 AI” 的《PyTorch 实战》(前 5 集足够,讲得细且贴近实战)。
  • 工具:遇到 API 疑问直接查 PyTorch 官方文档(搜索关键词如 “torch.nn.Linear”)。

关键提醒

  1. 一周内目标是 “能用 PyTorch 跑通基础流程”,而非 “精通所有细节”(如分布式训练、自定义反向传播可后续学)。
  2. 代码一定要自己敲,不要只看 —— 哪怕复制后改参数(如把学习率从 1e-3 改成 1e-4),也能加深理解。
  3. 遇到报错先自己搜(关键词 +“PyTorch”),大部分新手问题都有成熟解决方案。

分类&标签